付出者倾注的是时间、精力、心血和情感,渴望被看见、被珍视(3 / 4)

的吗?”**(害怕付出越多,伤害越深)

***“我在家人心中到底是什么位置?”**(价值感彻底动摇)

*这种信任崩塌是关系根基的毁灭性打击。

4.**自我价值感严重受损:**

*重情义者常将“对家人好”视为核心价值体现。当这份付出被持续否定、回避或进行比较贬低,他们会**内化这种否定**:

*“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

*“我的付出真的这么没价值吗?”

*“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爱人/子女/父母?”

*长期积累,会导致深度的**自卑、自我怀疑和强烈的无价值感**。

5.**愤怒、怨恨与情感隔离风险:**

*伤害累积到一定程度,最初的困惑和伤心会转化为**强烈的、被压抑的愤怒和怨恨**:“我几十年如一日,换来的就是无视和贬低?”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付出者可能**被迫筑起情感高墙**:减少付出、情感疏离、甚至“心死”。这对重视家庭情感的他们来说,是极其痛苦却又无奈的选择。

6.**习得性无助与绝望感:**

*几十年如一日的模式,会让付出者感到**无论如何努力、如何付出,都无法获得基本的承认和情感回应**。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可能引发抑郁或彻底放弃关系的念头。

**关于“家人”矛盾行为的心理剖析:**

为什么一边依赖索取(打电话要求付出),一边又回避否认付出(顾左右而言他/进行比较贬低)?

1.**深层的矛盾依赖与恐惧:**

***依赖:**他们内心深处**极度需要**付出者的支持、照顾和情感(否则不会主动索取)。

***恐惧:**

***恐惧承认依赖:**承认对方的好承认自己的依赖和“弱势”,这触及其脆弱的自尊(可能源于自卑或对权力失衡的恐惧)。

***恐惧情感深度与责任:**坦然接受好意意味着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这可能唤起他们对亲密关系责任、情感卷入或被控制的恐惧(防御机制启动)。

***恐惧亏欠与无力偿还:**承认对方巨大的、长期的付出,会带来无法承受的“人情债”压力,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只能否认付出的价值或独特性(“你对别人也这样”、“这没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2.**维护扭曲的自我认知:**

*一个低自尊或习惯回避责任的人,可能持有“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或“世界欠我的”这类扭曲信念。承认并感恩家人巨大的付出,会**强烈冲击这个扭曲的自我认知**。贬低付出或将其普遍化(“别人也这样”),是**维护其既有认知、避免心理冲突**的手段。

3.**控制关系动态:**

*通过“索取-贬低”的模式:

***保持心理高位:**贬低付出,暗示“你的付出达不到我的高标准”或“这不算什么”,维持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或控制感。

***避免被“情感绑架”:**抢先否认付出的价值,防止付出者以此“要求”他们感恩、回报或改变。

***维持现状:**避免因承认对方的付出而引发关系模式的改变(例如,对方可能期待更多情感回应或改变)。

4.**未解决的创伤或病态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可能源于其原生家庭的创伤(如从未被真正爱过、情感表达被惩罚),导致他们**无法健康地接收和回应爱**。也可能是某种人格障碍(如边缘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其核心是**无法建立稳定的客体关系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