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包队下乡配合基层抗旱工作。
这个政策得到了省一级领导的肯定。
省领导各市主官电话会议上做了批示:“当下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农村地区尤其贫困,多数生产大队尚未通电更没有通电话,这样基层与县市等高级指挥部门联系困难。”
“将市区县各机关单位的领导干部、党组织成员送去一层互相搭班子,这可以有效解决沟通问题,该政策值得鼓励。”
就此。
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市区县领导干部开始被动员下乡。
尤其一些临近退休的老同志,他们中有大量是从农村走入城市的领导干部,如今家乡受灾,他们想要在工作岗位的最后关头发光发热,便纷纷打起背包,告别办公室,奔赴指定的生产队。
不光生产大队有包队干部,下沉到生产队也有。
这些老同志反而觉悟高、能吃苦,他们住进大队部、社员家甚至田间窝棚,真正融入了抗旱救灾的第一线。
指挥部印发的《干部包队工作手册》和《抗旱救灾政策纪律汇编》,成了他们随身携带的宝书。
他们不光要负责核查当地旱情具体信息,还要出主意、找条件帮助落后的生产队寻生路。
同时他们也得负责巡查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包队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就这样。
“干部包队”机制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率先迅速覆盖了安果县每一个生产大队。
它的效果很快显现出来。
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准确,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透明,基层的执行力显著增强。
许多过去需要层层上报、久拖不决的小问题,在包队干部的现场协调下迅速得到解决。
更重要的是,那种因信息不对称、资源分配不透明而引发的猜疑和不满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
钱进这边,指挥所将一份详细的《安果县送水路轮送及生产队级转运实施细则》进行了起草、敲定,并立刻送到了指挥部。
指挥部开会讨论了可行性后,通过电话和电台传达到其他区县推广。
就此,各地区送水效率因此大幅提升,因争水引发的冲突也显著减少。
而钱进尽管离开了指挥部这个中枢,可他在指挥部里的威信,通过提出、实践了一系列着实有效的行动和政策,再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至于在基层?
他的口碑更好!
真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关于他的一切都是农民们自发传播开来的,“钱指挥说话算话而且有办法,跟着他抗旱,准能赢!”
这句话成了安果县流传在送水路上的口碑。
送水工作捋顺了,别的工作有问题。
钱进跟郑国栋和韩兆新汇报工作的时候,有一点说的很到位。
到了抗旱紧急关头,这水是救命的东西,农民们一定会下狠手争抢。
峤密县有两个紧紧相邻的生产队叫小李庄和大李庄。
这两个生产队往祖辈上数是一个祖宗,但后来李家人多了,混不到一起去,最终分地分家成了两个村庄,再到了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人民公社化,两个村庄变成了两个队。
小李庄和大李庄的水源条件不错,他们位于一个水库下游,由一条名为“清水河”的河流,将水库里的水给放流到下游地区。
自然,清水河一直是经流地区重要的灌溉水源。
往年雨水丰沛时,河水潺潺,不用水库放水,清水河也能滋养两岸农田。
但今年大旱,清水河早已断流多时,只剩下水库可以蓄水,然后时不时根据上级单位指示偶尔放水。
今年旱灾严重,地主家也没余粮,水库里的水也不多,所以每次放水放的少,只是给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