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科考样品的日常研究工作(1 / 3)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旭扬带领着自己的科研团队系统全面地对从北极圈周围海域各科考点获取的丰富多样的海洋环境样品开始有序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检测分析研究工作。

星期一这一天一早,全研究室的同事们陆陆续续到来到了班上,李旭扬便准备召开新周班前会。

晨光微熹,国家海洋科学研究院极地研究所的实验楼内已经灯火通明。李旭扬副院长站在实验室走廊的窗前,望着窗外薄雾笼罩的园区,思绪却已飘向数千公里外的北极圈。他的团队即将开始新一周的工作——对那些从极地带回的珍贵样品进行系统分析。

七点五十分,实验室成员全部到齐来到会议室里。李旭扬看了看表,嘴角浮现出满意的微笑。这个由十五人组成的科研团队,有着比北极冰川更加严谨的纪律性。

“好,大家都到齐了,让我们就开始本周的例会了。”

李旭扬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打开了会议室的多媒体显示屏。

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会议主题内容:周一晨会一一任务分配与安全规范

会议室里,团队成员们面前一一整齐摆放着笔记本电脑和实验记录本。李旭扬身后的屏幕上显示出本周的详细全面的工作计划表。

李旭扬开门见山地说道:

“伙伴们,上周末,最后一批从‘东方红二十号’转运回来的北极样品已经完成编号和预处理了,现在正式进入实验室分析阶段。”

他环视了一圈的团队成员一眼,又接着说:

“这些样品来之不易,是第七十五次北极科考队历时七十六天,从楚科奇海、白令海、挪威海等三十三个站位点采集的宝贵数据载体。”

他调整了一下眼镜,又继续道:

“本次我们获得的样品类型包括海水、沉积物、生物样本和大气气溶胶,共计四大类三百七十五份。每一份样品都凝结着前线科考队员的心血,甚至风险。我们要对得起这些珍贵的科研材料。”

李旭扬开始逐一分配任务:“王教授负责海水营养盐和重金属分析;张博士带领团队进行浮游生物鉴定;刘教授负责沉积物中的微塑料检测;赵博士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每位被点名的研究人员认真记录着自己的任务,不时提出细节问题。

“特别提醒,极地样品可能存在未知微生物,所有操作必须遵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李旭扬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三年前加拿大某实验室的极地样品污染事件,绝不能在我们这里重演。”

晨会持续了四十五分钟,散会后,团队成员迅速走向各自的实验室,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走向自己的位置,准备演奏科学研究的交响曲。

实验室里的精密“舞蹈”

在无机化学分析实验室内,王教授和助手们已经开始对海水样品进行前处理。超净工作台上,一排排琥珀色的样品瓶整齐排列,里面装着从不同深度采集的海水。

“这些海水样品需要先经过0.45微米滤膜过滤,去除悬浮颗粒物。”

王教授一边操作一边向助手解释,

“北极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极低,任何一点污染都会导致数据偏差。”

实验室里回荡着仪器低沉的嗡鸣声,那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在运转。每隔十五分钟,仪器会自动进样一次,检测海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等微量成分的含量变化。

隔壁实验室内,博士生小林正小心翼翼地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入-80℃超低温冰箱保存。“这些样品将用于后续的DNA提取,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她解释道,“极地微生物具有独特的适应机制,可能蕴含新型生物酶和活性物质,对医药和工业应用有重要价值。”

与此同时,在生物实验室中,张博士团队正在对浮游生物样品进行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