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北极航道的中国科考智慧力量(1 / 2)

中国北极科考队在李旭扬的带领下顺顺利利完成了对北极地区的一些重要航路的探索发现,对变化发展中的海底夏季冰融地带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发现了一些海底冻土地因部分冻土融化地下软松而凹陷形成了一些新的海底冻土深谷地区,并通过投放众多小型智慧深海机器人“哪咤三十号”在一些重要的海域布设了监控设备与中国发射的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卫星联结,实现了远程常年累月的监测,建立了动态的海洋冰情和海水温度及暗潜流的水文数据的多维度立体收集分析管理预测的一体化现代化智慧科学研究分析管理方法,对北极航路上来往的船舶提供了科学及时的海洋状况信息,方便了来往船舶的安全航运,打造出了中国北极科考成果的中国模式,深受北极航道众多航行船舶商家的交口称赞。

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院总院的大型北极地区智慧远程数据管理全球共享中心控制室里,李旭扬主任伫立在大型投影屏幕上,满心骄傲。

回望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历程,李旭扬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往昔先辈们的孜孜不倦地奋斗努力轨迹:

北极航道中的中国科考智慧力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冰川加速融化,北极航道逐渐成为连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潜在海上通道。这条航道不仅缩短了航程,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对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北极航道环境恶劣,充满未知与挑战,中国科考团队凭借智慧与勇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北极航道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一、破冰前行:中国科考船队的技术突破

1. 雪龙号与雪龙2号的协同作业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拥有两艘先进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和雪龙2号。雪龙号作为中国第一艘极地科考船,自1994年首次执行南极科考任务以来,已多次穿越北极航道,积累了丰富的极地航行经验。而雪龙2号作为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于2019年交付使用,其双向破冰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能够在1.5米厚冰层中以2-3节的速度连续破冰航行。

2020年,雪龙2号与雪龙号首次组成编队,执行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两船协同作业,不仅提高了科考效率,还为后续北极航道的商业航行提供了宝贵的航线数据。雪龙2号的双向破冰能力使其能够在冰区中灵活调整航向,为后续船只开辟安全通道,而雪龙号则负责后勤保障和部分科考任务,形成了“破冰+保障”的高效作业模式。

2. 天惠轮的首航与商业实践:2022年,中远海运集团旗下的天惠轮成为首艘穿越北极航道的中国商船。天惠轮从江苏太仓港出发,经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挪威海,最终抵达欧洲港口,全程约1.5万海里,比传统航线缩短了约20%的航程。

天惠轮的商业首航不仅验证了北极航道的经济可行性,还为后续的商业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中远海运集团与俄罗斯摩尔曼斯克港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北极航道的物流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天惠轮的成功首航,标志着中国在北极航道商业化运营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科考探索:中国智慧的科学贡献

1. 北极航道环境监测与评估

中国科考团队在北极航道沿线开展了大量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为航道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科考团队在楚科奇海、波弗特海等关键海域进行了水文、气象、生物等多学科综合调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有助于了解北极航道的气候变化规律,还为航道的航线规划、船舶设计、安全运营等提供了科学支持。例如,科考团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