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现在皇太孙张齐已经来到了洛阳久居好多年了,宋濂、王进等一系列名师也到了洛阳。但是成都的学堂依旧在,而且门庭若市,里面可是挤满了功勋子弟,成都那些大臣子弟很多都在那边学习呢,其他人想进都进不去……
而法正将法邈送进学宫,更多的有一种配合工作,打响学宫名声的操作。他像是在告诉大家,你们快看,蜀国尚书令都将儿子送到学宫了,证明这学宫是认真的,是可以学到好东西的!
法正自己本身可是蜀国的金招牌,天下人谁都知道他对蜀国的重要性,也谁都知道他和太子的关系匪浅。他这一招可以说是以身入局,凭借一己之力,将学宫的含金量又拉上去了许多。
而后,在法正的建议下,荆州许多大臣也都效仿,将子孙送到了学宫里学习。这一下,使得学宫知名度更高了,也更让大家放心将人送到学宫了。
当然,法正以及蜀国官吏的后代来学宫学习,人家也不是腆着脸白嫖呢,都带着‘学费’来的,法正先带头交学费,其他官员也只能乖乖照做咯。法正这一招张富后来知道后,高兴了半宿,太高明了,这就是名臣!
而这个时候张富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个问题呢,想让已经在学宫两年的法邈来到洛阳呢。一是因为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了,学宫在荆州的名声已经打响了,而且运营层面也非常稳定,倒是不需要法邈一直在那里‘耽误’自己了。
二来呢,张齐现在也被册封为皇太孙了,也是张富自己非常看中的未来继承人。一般继承人到一定年纪后,是需要给他培养一些班底的。
而法邈和张齐年龄差不多,之前又在成都时候就一起读书过,也算半个发小了。再者呢就是法邈身份显赫,是法正的长子,也是目前为止的独子,法正就这一个儿子,还有几个女儿。这样看来,法邈确实是张齐最合适的伴读了!
张富当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也趁着此次机会让法邈来到洛阳一起学习,既是对法正的认可——法正对于蜀国意味着什么,已经不需要赘述!同时,也是对法邈前途的一种保证——和张齐一起读书那是什么?这可是太子伴读!
在古代,太子伴读的人选可都不简单啊!其中最核心、最具政治意义的一点就是培养未来班底。
伴读是与太子共同成长、关系最亲密的一群人。太子登基后,这些人自然成为新皇帝最信任的心腹和股肱之臣,是皇帝用以巩固权力、推行新政的核心力量。他们组成了新朝的“潜邸旧臣”集团,可以帮助新皇快速掌控权力。
另外还有就是可以维系皇权与士族关系,伴读人选通常来自高门士族或功勋重臣之家。让他们的子弟担任伴读,本身就是皇帝对该家族信任和恩宠的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笼络手段,有助于维系皇权与贵族官僚集团之间的关系。
比如同时代的曹丕作为世子之后的伴读,就很牛逼,这四人也被称为‘世子四友’,分别是吴质、陈群、朱铄、和司马懿四人。陈群和司马懿就不用多介绍了,绝对的曹丕时代军政核心人物,而吴质又是曹丕最亲密的心腹!
总结来说,太子伴读制度是一项关于帝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和政治布局。它旨在为下一代君王同时培养合格的统治者和一个忠诚、高效、有能力的执政团队。
法正自然也知道这个意味着什么,他先是一愣,然后思索了许久,才如实答道:“多谢太子好意,我先替犬子谢恩了。只是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若是犬子现在来洛阳了,那学宫那边其他大臣子弟呢?”
张富笑道:“你管他们干啥?你是尚书令,他们谁还是尚书令吗?再说了,法邈早在五六年前,就跟齐儿一起读书习字了,那时候他们还在那里呢?”
“太子,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如果法邈来洛阳了,那么是不是说明荆州学宫出现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