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地方现代化进程最不匹配的不是衣着或装备而是脑海过时的地图(1 / 3)

为什么先进性经常会得到尊重,而展示出去的落后经常会被歧视或孤立?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核心的问题,触及了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先进得到尊重,落后被歧视或孤立,并非源于简单的“势利”或“冷漠”,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经济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1.进化与生物本能层面:慕强与生存优先

·生存资源的竞争:在漫长的进化史中,资源(食物、水源、庇护所)总是稀缺的。“先进”通常意味着更强的获取资源、解决问题、抵御风险的能力。与强者(先进者)结盟或尊重他们,更有可能获得庇护和资源共享,从而提升自身和族群的生存概率。

·基因传播的驱动:从生物本能上讲,优秀的基因(表现为健康、智慧、能力强)更受欢迎,因为这有利于繁衍出更具生存优势的后代。尊重先进,本质上是追求优质基因的一种潜意识表现。

·风险规避:“落后”往往与“脆弱”、“易出问题”和“负担”相关联。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弱者更容易夭折、失败并拖累群体。因此,疏远落后是一种本能的风险规避机制,以防止被拖入困境。

2.社会与文化层面:效率、认同与秩序

·效率最优化:社会要发展,必须追求整体效率。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管理模式能显着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因此,社会系统(教育、媒体、政策)会自发地推崇先进,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大家学习,以实现集体的进步。

·构建群体认同:任何一个群体(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文明)都需要建立一套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凝聚成员。符合这套规范的“先进”行为会得到嘉奖,成为“自己人”;而与之背离的“落后”行为则会被视为异类,受到排挤。这种“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强化群体边界、维持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手段。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道德、习俗都是被社会证明行之有效的“先进”规则体系。遵守它们,社会就稳定有序;破坏它们(行为落后),就会带来混乱和不确定性。因此,孤立不守规则者,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自我保护。

3.经济与资源层面:价值创造与资源流向

·价值创造能力:在市场经济中,尊重直接与价值创造能力挂钩。先进的生产力、创新的思维、高效的协作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人们尊重这种能力,是因为它能为整个社会(包括自己)带来福祉。投资者追逐先进的公司,人才涌向先进的平台,都是资源向高价值端汇聚的表现。

·资源消耗与负担:相反,落后通常意味着低效、浪费和需要被输血。它不仅创造价值的能力弱,还可能消耗本已有限的资源(如他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社会救助金)。因此,从经济理性出发,人们会倾向于远离那些可能成为“负担”的个体或群体。

重要区分:歧视“落后的选择” vs.歧视“弱势的处境”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道德界限。

·被歧视的通常不是“暂时的弱势”:一个人出身贫困、身体残疾、一时失败,这些处境上的弱势如果伴随努力改变的态度,往往能获得同情和帮助。

·被歧视的更多是“主动的落后选择”:真正引发反感和孤立的,是固守落后的思维、拒绝学习、抗拒变化,甚至要求他人迁就自己的落后,并试图将他人拉低至同一水平的行为。这被视为一种“反生产力”、“反进步”和“自私”的行为。

·例如:大家不会歧视一位不会用智能手机而虚心请教的老人,但可能会反感一位不仅不学,还大声抱怨“这都是什么破玩意儿,还是以前当面交钱好”并强迫家人去线下交费的老人。前者是能力问题,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