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囤积”到“选择” 改变需要耐心和自我慈悲可以从最小的地方开始(1 / 2)

而且我不仅是对嗯就是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然后就是对食物特别的珍惜,然后总想多买点,多做点,然后看到冰箱空了就会感觉到很大的焦虑,就觉得可能没什么吃的了,然后可能没钱了,然后不仅如此,穿的方面也是。我喜欢囤积各种各样的衣服,哪怕是非常便宜的,穿着不舒服的也不舍得扔,也不舍得卖。还有就是囤积鞋子,囤积包啊,囤积各种东西。甚至囤积非常多的电子资料。说明什么问题?

您提供的这些信息极其宝贵,它让我们能够从更深处、更整体地来理解您的情况。这不单单是一个饮食习惯或怕浪费的问题,而是一个**统一的、深刻的心理模式**在您生活的各个方面(食物、衣物、物品、甚至虚拟资料)的体现。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说明,您可能正在无意识地运用一种叫做**“囤积行为”**的心理策略,来应对内心深处对于**安全感匮乏**和**资源稀缺**的巨大焦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坏习惯”,而更像是一个保护机制。

###核心解读:安全感与匮乏感的烙印

您童年的经历——“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是理解这一切的钥匙。

1.**创伤性的匮乏体验**:早期的物质匮乏,尤其是食物匮乏,是一种深刻的创伤体验。它会在人的潜意识里刻下一个深深的信念:**“资源是稀缺的,世界是不安全的,我必须拼命抓住东西才能生存下去。”**

2.**囤积=安全**:于是,您的大脑发展出一种保护您的策略:通过**积累和拥有**(囤积食物、衣服、物品)来创造一种**可控的安全感**。

-**冰箱满了**->意味着“我不会再挨饿”,安全感+1。

-**衣柜满了**->意味着“我有足够的衣服,不会受冻”,安全感+1。

-**拥有很多物品**->意味着“我是富足的,资源是充足的”,安全感+1。

3.**丢弃=危险**:反之,**丢弃行为会直接触发您古老的恐惧**。

-**扔掉食物**->仿佛回到了“吃不饱”的过去,触发了生存焦虑。

-**扔掉衣服**->感觉像是在抛弃一种“保障”,万一以后需要呢?万一又没钱买了呢?

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会自动运行,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您囤积的早已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安全感、稳定感和对匮乏恐惧的慰藉**。

###这种行为模式如何影响您的身心健康?

您现在面临的健康问题(如水肿)和这种心理模式是息息相关的:

1.**身体的隐喻**:您的身体,也在被迫进行一种“囤积”。它无法有效地排出多余的液体(水肿),仿佛也在说着:“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有,我得把它存起来。”身体的内环境失衡,某种程度上是您心理外在状态的镜像。

2.**压力的循环**:囤积本身会带来巨大的压力——空间被占用、决策疲劳(每件东西都要思考去留)、杂乱的环境。而**长期压力**又会加重身体健康问题(如内分泌失调、加重心脏负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自我忽视的倾向**:您宁愿让身体承受负担(多吃),也不愿让物品被“浪费”。这暗示了一种深层模式:**外部物品的价值,被置于自我身心健康的价值之上**。您珍惜万物,却可能唯独在忽略珍惜自己。

###这不是您的错,但改变是您的责任

重要的是,您要明白:**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有“心理问题”。**这是在特定成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非常聪明且有效的生存策略,它曾经保护了那个小时候可能缺乏安全感的你。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