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用弓弦就可以将棉花弹出来的,留下的就是棉籽,我需要的是你们制作出弹棉花的工具。”
“大人可以说清楚一些吗?”
林近吩咐道“你们将棉花铺在桌子上。”
两人急忙将棉花铺满了桌子。
林近拿起一把大弓交给两人,“你们将弓悬在棉花上。”
两人照做。
林近取来一根木棒,又让他们调整了弓与棉花的距离,随即便用木棒击打弓弦,连续不断的击打多次后,果然弹出了许多棉絮。
两名木匠此时才明白林近的意思,用弓弦将棉絮弹出来,目的不就达到了吗?
“大人我们明白您的意思了。”
林近点了点头道“制作一个比弓更好用的工具出来,要多长时间?”
“五天,五天时间我们肯定能做出来。”
林近道“好,这件事就交给你们了。”
弹棉花的工具知道原理问题不大,接下来就是收购棉花了。
西北人种木棉主要是为了取暖,冬天没棉花取暖这里的人怕是都要被冻死了,所以家家户户都会种点木棉,即便是牧民也不例外。
第二日林近便吩咐侍卫在门口摆下摊子收木棉。
“城主府里大量收木棉,谁家有多余的拿出来卖呀!”
“收购木棉一斤一百五十文!”
鸣沙城里有五六万百姓,每家拿出几斤来卖就能有上万斤。
没多久鸣沙城城里的百姓们疯了似的抱着棉花往城主府跑。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要造反呢!
木棉虽贵但是一斤一百五十文简直是天价了,要知道此时鸣沙城里一百五十文钱够一家几口一个月的伙食费了。
很多人都愿意卖,还生怕自己的卖不掉,卖上斤木棉的钱足够这个冬天全家的吃用了,傻子才不卖呢!
林近的无心之举却实实在在的收了一波民心,大宋的口碑在这些西北人眼中产生了急剧的变化。
几日后林近院子里多余的房间都被塞满了棉花,门口还贴着几张大字,禁止烟火。
随后城主府的门外又贴出一张告示。
有人问道“谁认字?说说上面写的什么?”
一个商人打扮的人说道“还是收木棉,价格涨了十文,上面写着有多少要多少。”
一个老汉叹道“哎呀!亏大了,俺家刚卖没了,今年就剩了几斤全都卖了,怎么就涨价了呢!”
“明年再卖呗!上面写着全年收购。”
老汉问道“真的?”
商人点头道“真的。”
“明年多种点!”
商人眼珠子一转问道“老人家你家留棉种了吗?”
“留了,俺家每年都留一些,不种木棉冬天不得冻死。”
“多不多?卖给我几斤吧!”
“几斤?”
“俺们留种都是按粒数的,哪里来的几斤棉籽给你!”
商人无奈的点头离开了。
林近正在书房里和几个女人聊天。
有侍卫来报“有个打扮富态的宋人求见,查过身份是两哲路的商人。”
林近狐疑,这鸣沙城里谁会求见自己?
左右无事见就见吧!很快林近便来了会客间,一个富态可掬的中年人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中年人一见到林近急忙要躬身下跪,“在下于得有见过林大人!”
林近不由莞尔,伸手将他阻止道“你是宋人?”
“好叫大人知晓,在下是杭州的粮商,是给禁军送粮食来的,见到大人在大量收购木棉,便想着求些棉籽带回去。”
“哦!你想回去种木棉?”
于得有急忙道“在下自己没有多少地,粮食全是靠收购来的,无非赚点辛苦钱,只是想带回